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1. 底层佛殿顶部的巨大八角形藻井由八根被称为“阳马”的木骨架向上交会构成覆斗形的穹顶框架,这是木结构藻井的早期典型样式。
2. 内槽门额上的供养人像身份尚无定论,但童子发髻和菩萨衣装均指向善财童子。
3. 内槽南门天王像在冠饰甲胄等部位使用了沥粉堆金工艺。
4. 六佛壁画的衣纹绘制手法显示出辽代特征。
5. 木塔底层保留了丰富的壁画遗存,从内壁的过去六佛,门额上的供养人画像,到内槽门两侧的弟子、天王像和入口两侧的护法天神像,它们出自历代不同工匠的手笔,技法和水准也各有参差。
6. 利用红外光吸收反射特性的不同,红外线摄影可以穿透肉眼看上去不透明的材质,发现墙面和梁柱上被后世涂层覆盖的墨书题记等历史信息,令我们对木塔的认知有了实质性的扩展。红外线摄影揭示出六佛壁画下方被后世白灰覆盖的残缺字迹。通过比对佛经,不仅使一直悬而未决的六佛具体名号和排列方位得以确认,还找到了部分题记的出处,比如位于东方的拘那含牟尼佛题记的内容,可能出自北魏时期来华的北印僧侣菩提流支所译《佛说佛名经》卷第七。
🟰
内部情况
7.第一层:主尊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在中央八角莲台上,过去六佛依顺时针方向图绘在内壁,与绕行礼拜的方向一致。尽管经过后代修补和重粧,佛像造型的种种细节依然显示出辽代佛教艺术的特征。
8. 第二层:主尊佛像左右是两尊胁侍菩萨,文殊、普贤两位上首菩萨在其前方分别坐于狮子和白象驮伏的莲座上。
9. 第三层:八角形木质佛坛上,四尊主佛各朝一面而坐。决定佛像身份的,主要是手印和佛座下方鸟兽的差异。这些特征及其方位,符合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布局。
10. 第四层:骑狮文殊、骑象普贤与毗卢遮那佛的组合,是中唐以后开始流传的华严三圣形象,再辅以声闻弟子和童男童女(已失),这组造像以简练而准确的方式呈现了《华严经》中大庄严重阁法会的场面。
11. 第五层:八尊菩萨围绕在以密教手印示现的毗卢遮那佛周围构成曼荼罗,虽然菩萨头手皆为毁后重塑,但莲座和躯干大体完整,保留了具有典型辽代中晚期特征的服饰细节,如云肩和明光铠的外衣组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